◎徐報融媒記者 王任飛
求學時,他朝乾夕惕;行醫時,他妙手回春;科研時,他心無旁騖。多年來,他用仁心仁術詮釋“大醫精誠”的深刻內涵,用敢為人先詮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。他就是徐醫附院神經外科主任于如同。
江蘇省醫學領軍人才、江蘇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人才、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、江蘇省勞動模范……從醫以來,于如同不斷超越創新,提升專業水平,收獲業內贊譽無數,但每每介紹自己,他卻總謙遜地說,自己只是一名普通醫者。
一名50多歲的患者因腦膠質瘤較大已侵犯到正常腦組織,如不及時切除,將很快會發生腦疝而導致死亡。盡管手術難度非常大,于如同卻選擇迎難而上。他率領團隊開展了膠質瘤切除手術,不僅將腫瘤全部切除,還將神經血管保護得很好,為患者爭取到了一線生機。
作為醫生,于如同搶救了多少患者,已無法計數。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在每一次搶救中,無論患者病情有多危重,無論何時何地,他都憑借極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醫術挺身救治。
迎難而上,既是他與生俱來的可貴品格,也是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時時擦亮的為民底色。秉承大醫精誠之心,他勇做腦膠質瘤免疫治療的“探路者”;為了給廣大患者找出一條更好的救治之路,他在漫長的科研攻關之路上,步履堅實,初心不變。
1994年,于如同圍繞尋找分子靶點展開基礎研究。2000年,他首次成功地從人腦膠質瘤細胞中克隆出人源性HIF-1α基因,其基因序列被美國科學院登記收錄國際基因庫,2001 年獲得國家科技部“十大基礎研究科技新聞”提名。
之后,他帶領團隊經過20年的苦苦求索,終于掌握了腦膠質瘤靶點轉化的關鍵技術。憑借這一研究成果,于如同團隊獲得202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和2020年江蘇醫學科技獎一等獎,成為徐州醫療衛生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。
事非經過不知難,成如容易卻艱辛。正是于如同把別人用來睡覺、休息、娛樂的時間,都用來搞科研,才會在沒耽誤一臺手術的前提下,專注科研20多年,并取得重大進展。從結果導向上來說,專注醫療科研,其實是于如同對患者的另一種用心良苦。
作為一名有著36年黨齡的老黨員,于如同始終以領路人的定位鞭策自己開拓奮進、勇毅篤行。目前,團隊獲得24項國家自然基金和32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的資助,其科研實力大大增強。未來,他將在徐醫附院高質量發展價值觀的引領下,繼續用責任擔當詮釋新時代下的大醫精誠,用無私奉獻書寫人生華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