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徐報融媒記者 范海杰
梁曉琳 臧秀君
在剛剛落幕的全國兩會上,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優化區域經濟布局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。今年省兩會期間,省委主要領導要求徐州要在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區域樣板、建設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新賽場上拿出過硬成果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如何進一步把準淮海經濟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定位,明晰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路徑,發揮徐州在區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?記者日前專訪了淮海發展研究院院長、江蘇師范大學教授沈正平。
“古往今來,隨著區域間密切的經濟貿易、文化往來和社會聯系,‘淮海’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化認同,而是從政治、經濟等領域真正實現了協同。”沈正平指出,從1986年3月淮海經濟區首屆市長專員會議召開至今,淮海經濟區走過了整整35個春秋。“從創立初期的‘橫向聯合’到如今‘抱團發展’,淮海經濟區各城市合作不斷加深,從基礎設施連通、產業項目合作到體制機制探索都取得較大成效。”
沈正平認為,淮海經濟區發展大體經歷了橫向聯合、規劃引領、核心聚合、明確定位和協同發展五個時期。特別是2017年以來,國家明確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,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意見,國家《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》明確提出“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”,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可謂迎來了“黃金時代”。
“與一般的省際交界地區相比,淮海經濟區的代表性更強,戰略地位也更獨特,這一區域在國家整體發展和對外開放全局中理應肩負更大使命、發揮更大作用、作出更大貢獻。”沈正平指出,探索省際邊緣地區協同發展新機制,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深化改革、攻堅克難,以更高站位、更大力度推動其高質量發展,為全國類似區域打造可資借鑒的先行示范樣板。
沈正平認為,淮海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一方面應當面向國際,深度融入“一帶一路”,在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、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中彰顯自身地位與作用。另一方面要引領區域,打造我國沿海與中部、長三角與京津冀的新增長極,建成示范與帶動省際邊緣地區協同發展的先行標桿。
探索省際邊緣地區協同發展新機制,必須要有敢為人先的智慧和勇氣。“回過頭來看,淮海經濟區成立的初衷是橫向聯合、協同發展,如今還是要不忘初心,堅持一盤棋思想、一體化格局、一條船使命,同舟共濟邁向前,這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。”沈正平指出,淮海經濟區串聯起4省10市“洼地”,存在的行政壁壘問題與其他省際交界地區相比也較為突出。因此,推動區域協同發展要從根本上消除行政壁壘的阻礙,打破各自為政的規劃布局,摒棄以鄰為壑的狹隘思維,編制跨行政區劃的區域規劃,確保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、市場要素對接對流、產業發展分工協作、城市體系重構共建、公共服務共建共享、生態環境聯防聯控等重點領域合作取得實質突破。
令沈正平感到欣慰的是,去年,徐州在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、產業發展分工協作、生態環境聯防聯控等方面發揮牽頭作用,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,如開通了跨省交通新線路,建成了省際合作產業園區,這更進一步凸顯了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。
徐州如何進一步發力,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?沈正平認為,無論是從地理、歷史的角度,還是從政治、經濟的角度看,徐州都是區域發展的引領者、組織者、帶動者、示范者。徐州要發揮中心城市在協同融合中的主導作用,一方面引領淮海經濟區各成員市協同創新,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;另一方面,要組織帶領整個區域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,以更好發揮其在區域協同融合中的應有作用。
沈正平建議,圍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戰略目標定位,徐州要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、堅持創新引領、加快產業轉型,在更高質量、更高層次、更高水平上完善和提升徐州城市功能。“要在政策爭取、思路謀劃、工作推進上狠下工夫,提升城鄉整體發展水平,持續提高城市首位度,真正在淮海經濟區建設進程中發揮好龍頭作用。”
不忘初心來時路,砥礪奮進新征程。35年來,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不斷加速;展望新征程,淮海大地新時代高質量協同發展的宏偉藍圖已然展開。沈正平認為,只要牢固樹立一盤棋的大局觀、一家親的人文觀、一體化的思維觀、一條船的協同觀、一張圖的布局觀,就一定能為全國探索省際邊緣地區協同發展新路子貢獻“淮海樣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