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文/圖 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
在20世紀的中國書畫發展過程中,有大批的書畫家深入生活,把握時代精神脈搏,在汲取傳統精髓的同時勇于創新,為中國書畫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。近日,我市作家任愚穎應江蘇省國畫院之邀編著的《江蘇省國畫院名家系列·王琴舫卷》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,向讀者介紹了這位徐州籍書畫名家的風采。
“官宦門第富甲商,中堂都掛王琴舫”。王琴舫作品在上世紀20年代的徐州有多火?坊間的這句民謠可見一斑。王琴舫1889年生于徐州,1957年被江蘇省國畫院聘為副畫師,是當時省國畫院5位畫師、10位副畫師中唯一的徐州人。
與王琴舫有過一面之緣的任愚穎,多方采訪了王琴舫的家人和入室子弟,查找史料,完成了為畫家立傳的重任。全書包括王琴舫先生藝事錄、畫藝簡論、友人回憶,記錄了王琴舫參與徐州藝;I辦、推動書畫創作等鮮為人知的畫壇軼事。
在徐州“彭城畫派”文獻檔案中,有一張攝于1905年的銅山書畫研究會25人合影,被公認是彭城畫派早期的“嘉年華”,合影中有袁大化、王學淵、韓志正、李蘭、張伯英等地方名人,位于照片三排左四的王琴舫時年16歲。當時他受從事彩繪生計的父親影響,愛上了繪畫,時常臨摹《芥子園畫譜》。加入銅山書畫研究會后,王琴舫得到了眾鄉賢耆宿的指點,打下了良好的繪畫基礎,25歲時又與徐州畫家錢食芝、李蘭階等人成立東方畫社,朝夕切磋畫技,得益頗多。
“1914年,王琴舫的花鳥畫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得了金獎,這對當時的徐州書畫界是一個不小的震動。”任愚穎介紹,1924年,王琴舫和王繼述、蕭龍士、王子云等人創辦徐州藝術?茖W校,讓徐州書畫藝術薪火相傳。1938年徐州淪陷,藝專停辦,日偽機構欲高薪聘任王琴舫,被他以“只會作畫,不諳世事”為由拒絕。
“作為彭城畫派的名家,王琴舫與張伯英、李可染多有接觸。1917年,王琴舫在徐州吳氏小學教圖畫課,見有一個叫李永順的學生頗有繪畫天賦,認為是個可造之才,經常鼓勵李永順多下功夫,并征得同意改其名為‘可染’,典出《墨子·所染》中素絲‘染于蒼則蒼,染于黃則黃……故染不可不慎也’。”任愚穎說,“可染先生只要談起自己的名字,總會想起琴舫老師的教誨和啟迪。”
王琴舫教過的學生日后成為著名畫家的還有李可染胞妹李畹、版畫家王寄舟等。徐州藝專校長王繼述的五弟王祥甫生前回憶,琴舫先生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,上課時幾乎沒有什么廢話,一句是一句,教課認真,不敷衍,不搞假的虛套,學生都喜歡聽他的課。
上世紀50年代,任愚穎在徐州八中讀書時,與王琴舫的孫女王來斯是同學,王先生與太太到學校找孫女時的情景,任愚穎至今清晰如昨:“先生身材頗高,上身黑色棉袱,下巴飄著胡須,頗為儒雅。”
《江蘇省國畫院名家系列·王琴舫卷》中收錄的110幅王琴舫作品大部分來自省國畫院館藏,另有部分來自于徐州博物館和徐州親屬、畫廊所藏。“汲古納新,傳承有序。”翻看一張張畫作,任愚穎評價,“王琴舫盡量不受時代和各種條件的限制,在恪守前賢技法的基礎上,不管是吟詩、作畫,都力求有所創新、突破。”
江蘇省國畫院名譽院長周京新評價名家系列叢書“以個案研究形式,為已故和離退休書畫家結集出版,生動展現老藝術家勤勉耕耘、努力進取、添磚加瓦、無私奉獻的精神,可使藝術創作、學術研究得到進一步促進與發展”。 |